宜興紫砂壺的造型千變萬化,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鑲接技法制作的,這種成型工藝與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;而濱海相沉積的地質環(huán)境,造就了丁蜀鎮(zhèn)黃龍山獨特的沉積巖性,不僅使紫砂礦料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魅力,也使得紫砂壺魅力多次被央視報道。
宜興紫砂壺再次走進央視《探索發(fā)現》欄目!范澤鋒、李洪元、華健吳奇敏夫婦將給大家訴說紫砂故事,展現紫砂魅力!
《紫砂之路》上集簡介 播出時間:9月19日 21:53
宜興,坐落于太湖西畔,7000多年的制陶歷史,使它收獲了“陶都”的美譽,而讓宜興聞名于世的當屬宜興紫砂。
濱海相沉積的地質環(huán)境,造就了丁蜀鎮(zhèn)黃龍山獨特的沉積巖性,也使紫砂礦料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魅力。李洪元,是資深紫砂礦料收藏研究學者,對礦料的收藏與研究情有獨鐘,走近他,就像打開了一座黃龍山礦料博物館。
范澤鋒畫草稿
幾十年來,李洪元堅持對幾百種礦做試溫燒結、碾磨試片、制壺出樣,通過分類編碼、整理圖文,對黃龍山整個蘊藏的三大色系、十個大類,近三百余種品種不同、泥質泥性不同燒結后所帶來的砂色變化有了詳細了解,形成了一整套對黃龍山礦料研究的理論依據。
李洪元挑揀礦料
紫砂壺燒制
紫砂藝人范澤鋒,耳濡目染于世代制陶家族,讓他從小就對紫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晚睡早起,刻骨鉆研,年少的范澤鋒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,在枯燥而漫長的制壺之路上堅持了下來。
范澤鋒制壺
等分壺體
范澤鋒檢查壺的形狀
做壺蓋
經過時間淬煉,通過不斷挑戰(zhàn),范澤鋒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式,他制作的紫砂壺逐漸顯現出獨特的個性。對范澤鋒來說,紫砂壺已不再單純是喝茶的工具,而是自己的精神與情感寄托,是自己終生追求的藝術與美的載體。
壺鈕制作
“茗注,莫妙于砂。壺之精者,莫過于陽羨”。千百年來,宜興的紫砂藝人們憑借無盡的想象力和靈巧的雙手,為大自然饋贈這方百姓的泥土注入了靈性,方寸之間,不僅是個人審美的體現,更是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,流傳于后世。
篦身筒
17——18世紀,紫砂壺傳到歐洲,風靡于宮廷。當時的人們不清楚這種“紅色瓷器”的材質,只知道它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——“YIXING”。“YIXING”這個名字本是地名,是有著“陶都”美譽的中國江蘇宜興,而它也是紫砂壺誕生之地。
華健的壺
華健,宜興本地人,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,擅長制作方器。他的夫人吳奇敏,則以制作圓器為主。在宜興家家制坯、戶戶捶泥的氛圍中,家族作業(yè)很常見,而華健和吳奇敏夫婦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第一次合作“龍鳳呈祥”壺
吳奇敏做壺
華健做壺
華健做壺
華健性格沉穩(wěn)溫和,作品多以方器為主。所制作品古樸穩(wěn)重大方,形神俱佳,線條剛柔相濟,不加無謂雕琢,口蓋挺括緊密。其作品壺嘴、壺把、壺鈕都顯得相對較瘦,襯托出壺身的大氣。
吳奇敏與華健不同,她喜制圓器。所制作品造型古樸端莊,線條流暢飽滿,有珠圓玉潤之感。
華健吳奇敏夫婦
兩人討論設計圖
盡管相識多年,華健與吳奇敏卻只合作過一次。2012年龍年,兩人制作了一把名為“龍鳳呈祥”的壺。盡管準備充分,但還是存在些許遺憾,這事讓他們心里一直牽掛。今年,兩人決定再次合作,重新制作這把“龍鳳呈祥”壺。兩人的再度合作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?
切泥片
用來制作壺把的泥條
紫砂壺承載了紫砂藝人太多的期許,紫砂藝人也將自己對世界的理解、對自己的期待融入了壺中。不管外界如何浮躁,對于華健和吳奇敏來說,專心做壺,做好壺,一直是他們的目標,也是他們的堅守。
走出國門的奇特紫砂壺
邂逅紫砂是一場美麗的艷事
遇見紫砂是一場浪漫的緣分